过去一周,江南、华北、华北、东北出现降雨,东北,华北的受旱区域减少,仍部分区域存在旱情。江南、华南强降雨带来的低温对于水稻产量的形成有负面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 6月20日以来,强降雨导致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遭受洪涝、风雹灾害,上述8省30市(自治州)69个县(市、区)农作物受灾36.2千公顷,其中绝收3千公顷。
大风、冰雹:6月17日以来,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大部多地遭受大风、冰雹灾害,据不完全统计,风雹灾害共造成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2省农作物受灾116.4千公顷,其中绝收8.1千公顷。。
分地区农业气象状况分析
1)东北、内蒙古东部:本周东部,北部地区出现降雨,温度基本正常,利于农业生产。但是内蒙、辽宁部分地区旱情有所加剧。辽宁大部分地区土壤水分在60%以下;内蒙部分地区的水分降到40%以上,作物无法生长。农业部门需要高度关注东北旱情对农牧业生产产生的不利影响,为下半年宏观经济稳定奠定基础。加速这一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在更大程度上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远远超过粮食生产意义。粮食生产关键在通过技术进步,尤其种业和农业服务水平提升带来于单产水平提升,而非盲目的播种面积扩大;通过在生态脆弱地区进行耕作面积的扩大来扩大生产,最终的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2)新疆农业区与青藏高原生态区: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降雨较多,利于江河水源增加和积累,后期生态和农牧业生产发展有利。新疆北部地区的出现充裕降雨,利于农业生产;南部地区降水偏少,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含水量在60%以下,灌溉为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新疆农业区要采取有效节水灌溉,确保水资源最有效利用,对于缺少严重的地区要尽量采取休耕和轮耕,退耕还草、还林,确保土地水源有效涵养,不断改善当地的生态稳定,让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更还的维护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3)华北、西北农区: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出现一定旱情,大部分地区的较为严重的旱情,对夏播作物的生长有不利影响,这些地区的总体降水偏少,对于降水偏少的地区应该更多落实休耕,轮作和退耕还林还草,这一地区为农牧交叉去,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的农牧业生产。从长远战略来看,通过在长江源河通天河和黄河源河流域开通涵洞,实现南水北调,逐步将雅鲁藏布江江水调通过这一途径调到西北地区和东疆地区再造西北地区秀美河山,从而解决制约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我国经济的区域均衡发展,对于一路一带建设的陆上走廊经济发展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江淮、江汉、黄淮平原:这一地区本期降水偏少,利于夏播作物田间处理,利于夏播作物壮苗。尽管夏粮出现丰收,小麦行情有所恢复,利于经济恢复;秋粮全年粮食的生产的大头,各地农户加强田间管理,确保秋粮生产稳定,从而保证全年粮食生产的稳定,为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5)江南、华南农区:这一地区大部分地区出现较强降雨,强降雨对于行洪区作为生产有负面影响,更重的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偏低,影响早稻开花授粉和灌浆发育,尤其皖浙赣地区的过度降雨,温度偏低,对早稻结实率有较强的负面影响;早稻单产的提升。当期早稻生产进入发育关键期,各地要做好病虫害的防御,确保水稻丰收,保证全年国内的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西南农业区:西南部的降水依然偏少,旱情可能重现,对于作物和森林生态的发育有负面影响;其余大部分地区降雨和偏多,对于玉米和一季稻的发育。
未来一周,华南降雨带北移,带来的江南地区继续出现较强的降雨和低温,可能对江南地区的稻谷产量的形成有不利影响。华北、东北会出现一定的降雨,东北内蒙受旱地区要加强降水调控,进行必要的人工增雨行动,对稳定内蒙和东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稳定全年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评论